最近听到不少刚从设计相关科系毕业的年轻朋友在工作上似乎总是抱怨钱少,上班打卡下班责任,明明在校就是一个出色的设计者,还曾得过各项设计大奖,为什幺进到业界却要做些不喜欢的设计,不喜欢的杂事?回头想想身边设计相关科系的朋友,进到了职场历练了小段时间,似乎都总觉得有志难伸,薪水少,工时又长,算算相关学经历的朋友,碰到了先蹲后跳的状况时纷纷选择放弃的比例还真是高到不行。
所以设计艺术产业中的XX助理其实就等于学徒,与水电工,木工或是其他产业的学徒并没有不同,当然薪水也不会有你期望的那幺高,不管在学校的时候,拿了多少奖,成绩有多好,学经历好只是有可能会缩短你与真实职场接轨的时间,但也非绝对,进到了业界就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是去学习,而且人家还是花钱请我们学,对于真的想从事相关艺术设计产业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磨练的机会,学着在这段时间内努力储备自己以后向上跳的能量 ,薪水确实不高,但却可以成为以后稳固基础的立基石。另外,有志难伸?一直以来台湾学生在国际上各项设计大奖,都有不错的表现,获奖无数,但为什幺进到了业界就发现无处发挥?很大的原因就是大家最常挂在口中安慰自己“台湾人充满天马行空的创意”这句话,空有创意却没有执行力。商业与概念不同,在学校提报设计,我们可以天马行空,我们可以胡思乱想,但当进入业界,你必须要面对的就是商业价值这件事情,设计的再屌,再炫,无法量产,没有买家愿意买单,就是行不通,不管你的设计得过多少知名大奖。得过奖项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如果没办法从这点跳脱出来,永远都会觉得有志难伸,遇不到伯乐。不少学校在教设计时最喜欢说的就是要跳脱框架,打破框架,这样才有创意,听起来没错,确实要打破框架获取更多的可能性,但在打破框架的背后,却没有教导学生其实框架外还有应该要遵守的框架,而那个框架就是业主的要求,商业的考量,甚至是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以至于大家都一窝蜂地打破框架,但却在真实职场上处处碰壁,渐渐丧失了对设计的信心。
设计或是摄影相关艺术产业,本来就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以及长时间的投注心力,电视上,电影上的设计师或是摄影师看起来风光十足,帅气美丽,让不少人梦寐以求追逐这些工作,五光十色的工作环境,更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但光的背后都有阴暗面,这是不变的定律,如果你真的只想要光鲜亮丽的头衔,对于产业没有任何的热忱与动力,我真的奉劝这些朋友及早转系或是转行,这个产业是辛苦的,是需要时间酝酿起跳的机会,有可能终其一身都无法获得成功,与其抱着悲愤的心情痛骂这个行业,不如找个轻鬆自在的行业不是吗?